天成配资 抗战老兵赵振鹏:亲历烽火岁月 枪林弹雨里摔出来的信条成了家训_老人_战友
每天早上六点半,人们总会遇见一个熟悉的身影:98岁的老人正扶着轮椅,稳稳地走向室外。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叫赵振鹏,是一位亲历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老兵。年近百岁的他,军人的硬朗劲儿丝毫未减,时间观念早已刻进骨子里,日常起居坚持自己打理,近路就拄着拐杖稳步走,远些便扶着轮椅慢慢挪,一举一动都透着革命军人特有的坚韧。
走进老人的卧室,更能体会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自律:被褥叠得方方正正,物品摆得整整齐齐,床头摆放着那张泛黄的老照片,年轻的他穿着军装、眼神明亮,静静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青春与担当。
赵振鹏捧出珍藏的十几枚纪念章,小儿子赵德龙小心地帮老人佩戴在胸前。一枚枚纪念章在胸前排开,鲜艳的红,耀眼的金,跃动在老兵的胸口。
15岁参军抗日 回民支队的少年战士
“为了打日本鬼子啊。”98岁高龄的抗日老兵赵振鹏谈起当年参军经历,布满皱纹的脸上依然焕发着矍铄的光彩。这位1928年出生的老战士,在民族危亡之际,年仅15岁就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支队,在华北大地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。
展开剩余73%1943年,稚气未脱的赵振鹏投身抗日洪流。在枪林弹雨中,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。起初担任通讯员的他,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战场传递情报;后来转为卫生员,在简陋的战地救护所里争分夺秒抢救伤员。战火淬炼了这位少年战士的意志,也铸就了他不屈的精神。
谈起当年的战斗经历,老人对一场精彩的伏击战记忆犹新,讲述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。“那是一场漂亮的诱敌战。”老人回忆道,当时部队正在用餐,接到通讯员“鬼子来了”的急报后,战士们故意装作慌乱撤退,连碗筷都来不及收拾。“日本人见我们‘狼狈逃窜’,果然中计,放松警惕坐下来吃饭。”
说到这里,老人突然挺直腰板,声音也洪亮起来:“就在他们低头吃饭的瞬间,我们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四周庄稼地、土坡后包抄上去,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”这场漂亮的伏击战不仅歼灭敌人,还缴获数挺机枪,也让年轻的赵振鹏第一次深切体会到胜利的荣耀。
战场上的生死时刻 舍命救战友
赵振鹏的腿上,几道深深的伤疤像沉默的勋章,皮下还嵌着当年未取出的弹片,那是战争留给这位老兵的印记,也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生死记忆。
“有一回打仗,我眼睁睁看着战友的腿被炮弹炸烂了。”为了把战友拖到安全地带,他毫不犹豫地俯身将其背起,在结着薄冰的阵地上艰难匍匐。“背上的呼吸越来越弱,可我不敢停……”话音未落,老人布满皱纹的手不自觉地抚上右腿。
就在转移途中,一发炮弹突然尖啸着砸来。“轰”的巨响中,背上的战友猛地一颤,再也没了声息。飞溅的弹片狠狠扎进赵振鹏的小腿,而战友的身体,恰巧为他挡住了致命一击。“到头来,倒是他替我挡了这一下……”老人喉头滚动,哽咽着说不出话。这段尘封七十余年的记忆,每一个细节都鲜活如昨。
后来,失血过多的赵振鹏在昏迷中被战友们冒死从尸堆里拖了出来,捡回一条命。可那张永远留在战场上的年轻面孔,成了他心头沉甸甸的牵挂。
如今,腿里的弹片早和筋骨长在了一起,阴雨天会隐隐作痛,可赵振鹏总说“这点疼算啥”。那点痛是活的念想,提醒着他,那些在炮火里倒下的年轻面孔,从来没真正离开过。
这些艰难过往,老人很少主动提起。儿子赵德龙说,只有晚辈反复追问,他才会漏出几个片段。“他总念叨,比起那些没回来的战友,自己能活到今天,已经是天大的福气。”这份看淡苦难的淡泊,这份对牺牲战友的感念,正是老一辈革命者共有的赤诚。
严于律己 家风里的军人底色
军旅生涯熔铸的自律,早已化作赵振鹏骨血里的本能,更渗透在他对家人的点滴教诲中。1963年,大儿子在河边捡到一把被人遗忘的铁锹,兴冲冲想留着家用,却被赵振鹏沉下脸喝止:“不知道是谁的,就送大队去。”这句带着军人刚毅的话,深深钉在子女们的记忆里。
“他总说,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,黑的白的不能含糊。”小儿子赵德龙摩挲着父亲的老照片,轻声复述着那些刻进家风的训诫,“做事得凭良心,不能欺上瞒下。”这些朴素到近乎直白的道理,是枪林弹雨里摔打出来的人生信条,如今成了代代相传的家训。
如今赵振鹏依然活得像个随时待命的士兵:清晨自己叠被,被褥棱角分明如豆腐块;吃饭时拄着拐杖稳步走向食堂,拒绝旁人搀扶的手;天气晴好的日子,便扶着轮椅在院子里慢慢踱步,轮椅的轨迹都透着一股规整劲儿。
98载春秋流转,而那段用鲜血与火焰写就的抗战记忆,连同对牺牲战友的刻骨缅怀,早已顺着血脉流淌,成了他生命的底色。锃亮的纪念章面前,老人的目光仿佛穿越时光,又望见了硝烟里那些年轻的面庞,听见了冲锋号在旷野上震彻云霄。 (记者 信华)
发布于:北京市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汇丰鸿利配资 “股债跷跷板”——这次是股票上涨,债券收益率将接着走高?
- 下一篇:没有了